贾建中:灾后重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2008-10-29 18:06:49         来源:中国     浏览次数:
贾建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建中

  中国 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2008年10月28日至30日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座谈会和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高层论坛在北京世纪国建宾馆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主办,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承办,第七届(济南)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组委会协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领导,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园林城镇的近百名市长,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分管厅长,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园林局局长,各地城建、园林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人员和国内、国外专家等近600人。

  大会围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以下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贾建中的发言:

  刚才包教授做了非常深奥的报告,我这个是非常具体的事。汶川地震以后风景园林的发展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怎么做,这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正好有机会我们参与了这项工作,我们把我们的体会给大家介绍一下。

  地震以后我们最早进入是在5月20号左右,第一批到了四川。6月10号建设部会议决定单独编制地震灾区重建风景园林的规划,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样一个非常繁重的工作。这次是以我们所为主导,吸收北京林业大学,到8月11号基本上完成,告一段落。建设部以两个指导意见的形式下发到全国各地,我想分几个部分讲。

  灾区和灾区风景区的状况。大家可以看到灾区的情况,应该说大家看到这两张比较多,左下角是风景区的分布图,右边是城市的分布图。应该说很多城市的风景区在重点区里面。最后划定了三个省有51个县市,四川省39个,总面积超过了13万平方公里。在这里面还有一些世界遗产在里面,这里面有40处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的9处,世界遗产5处,这是交叉的,还有一处独立的是大熊猫。风景区很多在极重灾区占了35%,重灾区占了65%,应该说还是很严重的。四川占的比重更大一些,我们这次工作范围除了在51个县市范围以外,根据各个厅里面统计资料,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全部到现场,我们主要集中在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主要城市都到达了,风景区走了18个,因为交通条件有困难很难到达。

  因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受损情况很难详细的统计下来,把我们掌握的资料做一些受损的评估。对风景名胜区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四大的方面:

  1、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风景名胜资源。

  3、各类设施。

  4、居民住宅社会的秩序也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设施还可以再细分,包括服务设施、基础工程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都有详细的材料。以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最广最大,几乎在灾区走的时候随处可见,因为它的名气大、知名度高所以受影响也最大。各类设施的损失需要投资的金额很大,道路交通损失非常普遍。

  园林绿化的问题是这样的:

  1、城市生态绿地受到了损失,即使在重灾区和边缘地区也不是很均衡。

  2、园林绿地直接受到破坏,这个不是很多,但是还是有。

  3、各类园林绿化设施受损害还是比较多的,很多基本设施都遭到了损害。

  4、避灾绿地严重缺失,这是在园林绿化建设过程当中,这是受地震以后暴露出来最大的问题。不管是紧急避灾还是避灾的安置,这些问题都很缺乏。城市生态绿地灾损的面积最大,大家都知道北川县城几乎是毁灭性的,各类设施也很多。

  风景区自然环境受损应该说很多风景区的地貌、地形因为地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山体大面积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有些河流堵塞成堰塞湖,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有一个不是很准确的统计,风景区因地震灾害破坏的山体植被面积总平均减去了5%,植被受损在200平方公里以上,一些珍惜的植物和野生的动物栖息地和环境受到了破坏。

  这个是龙门山大面积的山体滑坡,这个几乎是毁灭性的。这是西岭雪山和都江堰大面积山体滑坡,滑坡都在几十米或者是几百米的滑坡,这是卧龙大熊猫保护区里面的山体植被破坏情况,这里面最大一块是300米宽×300米高,这个是三滩就是109隧道爆炸的地方山体的破坏程度。这几张照片是四姑娘山当时雪崩的照片,这是一个游客拍的,几乎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有十几个人在沟里面也受伤了,这是四姑娘山最高的山峰。

  风景资源有很多,有些景点倾斜、塌漏、开裂、沉降、倒塌甚至消失等严重后果,这是都江堰的二王庙的受损情况,这个几乎是毁灭性的,完全不能用了,几乎是大量的坍塌,这个是鱼嘴开裂,发生地震以后马上灌浆进去防止它进一步开裂。这是其他几个风景区,包括陕西和四川的风景区当时坍塌的状况,这些自然景观损失掉了,罗浮山天然座佛没有了。

  服务设施受损害的程度也比较重,这是一些服务设施,应该说当时的条件比较差。有些是自己坏了,有些是地裂了,有些是山上掉下来的石头砸在上面。道路交通受损更严重了,几乎每个都有,这是比较严重的情况。这个裂缝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是西岭雪山几乎在15公分以上,有很长的断裂带。一个是地质的变化,还有是大的石头从山上掉下来,还有一些石头砸在路上,有的是整个地塌下来一米多,我们看了其他地方不在风景区的有三处。

  基础设施受损害肯定比较严重,居民点受损也比较严重,大概有一百多万平方米受到了损害。有两万多接近三万居民无家可归,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个数。这个是受害的情况,龙门山、四姑娘山和三滩。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分成几种情况,极度受灾、重度受灾、中度受灾、轻度受灾,这样分级是为了下面分别处理。应该说风景区的受损情况统计不是特别得清楚,大概是150亿人民币。园林绿地的损失四川三个省加起来大概是损失10亿左右,我问过三个省的建设厅,灾后重建可能要多一些。因为有的是原来没有,现在需要考虑的。从空间分布情况看,看得出来中间这块是极度的灾区。

  应该说以龙门山山脉为主的西南东北狭长线,一个是地质运动的影响,这个是我们人类不能左右的,这是自然的现象。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这里面有崩塌、滑坡、雪崩、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堤坝渗漏、堰塞湖等非常多,在这个地区可以看到所有的地质灾害或者是地震这种类型的地质灾害,可以作为科普教育应该是绰绰有余。

  对人工建设的影响也比较大,因为我们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问题损失也比较严重。设防标准有些达不到标准造成了影响,总体来讲地震对风景区的影响破坏是全面的,受到了损失也非常的严重。居民生产、生活和经济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包括对风景资源的保护等等。但是应该说虽然有这么大的灾害,但是我们整个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最具典型的自然景观基本保存完好。风景区在受灾各省旅游产业中的核心资源支撑作用没有改变,但是局部损害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再看园林绿化避灾场所的问题,现在来看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避灾场所,应该说灾区里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从场所上来说应该说我们有点措手不及,我们几乎在以往的建设过程当中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这次和日本的情况很类似。我们大量的使用广场、体育场和园林绿地、道路、厂区、城市工地和郊区的农田,我们比较少使用的是学校和幼儿园。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避灾体系不健全,规模严重不足。我想这个应该是多方面的。临时避灾的绿地和公园绿地不足,长期避灾的也不足。

  2、城市开敞空间布局不合理,我们城市密集区需要这个,恰恰这样的地方比较少,这不是四川的问题,这是我们国家普遍性的问题。现在还有一个倾向,这个倾向继续在加重。就是说城市中心区的绿地在不断的减少,周边的绿地在增加,小城市问题不大,大城市问题非常严重,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心的绿地也在减少。老城四个城区差不多有将近两百个平方公里也在减少,周边的区域在逐渐的增加,所以北京市整体绿地是在逐渐增加,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3、一些公共公园绿地也存在着次生灾害的隐患,由于山区比较多很多公园到了山区,山上也是地震受灾比较重的地方,真正作为避灾用地山坡地是不好用的。应该说在高层楼下很多,但是不安全。在低洼地还有一些水的影响,还有一些危险品的地方,工厂也受限制,是否合适需要更多的设身处地来考虑。在当地的河滩搭了很多账篷,能搭的地方全部搭满。

  4、相应的设施比较缺失,前一段部里面发的加强避灾绿地功能的文本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实际上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里面要么没有地,有地的话这些设施也是为一般游客服务的,它没有考虑到地震灾区供水、供电,有没有储备,有没有安全急救的措施,日本是非常完善的。这次地震发生以后在绵阳市发生一个问题,发生地震怎么办呢?市委市政府研究赶快找紧急预案,以前做过拿过来一点用途都没有,不能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要放在一边重新制订,我们的准备是完全不够的。

  城市园林绿地在赈灾中起到的作用应该说有三个方面:

  1、紧急逃生疏散。

  2、暂时避险安置。

  3、过渡恢复安置。

  现在有一些简易性住房,这个也需要场地。我们这次灾区在什么地方呢?很多是在农民的田里面,农民眼巴巴的看着没有办法,他没有力量把即将收获的庄稼全部推平。一些省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功绩,一定要多少平方公里建在一起多大规模的房子,这不是平原,这样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这是在绿地里面、街头、单位里面,都是见缝插针。

  我们要分清一个概念,绿地是一个避灾的功能。但是不是说这个城市里面避灾的场地和空间只能是绿地,不是这个概念。城市受灾不仅仅是地震,防灾的话通过这次地震应该是综合考虑的问题,城市受灾的类型很多,地震、洪涝、台风、火灾、滑坡、工业灾害、疾病、战争等,我们应该有一个综合的防灾体系,不是光靠园林绿地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选址,这是北川塌落最严重的地方,几千人埋在下面,这些地方实际上不太适合选址。早在50年代以前,这个县城不在这个地方后来搬出来,恰恰老县城的城址那个地方没有伤到几个人,受伤的人很少。

  在总体规划里面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各种用地都要承担不同的防灾角色,园林绿地到底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不同的绿地承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应该有区别。作为城市绿地承担防灾功能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绿地系统规划和防灾规划在用地布局上统筹安排。首先要保证绿地安全,保证绿地安全以后里面才能起到安全的防护作用。很难只从绿地解决城市防灾的问题,但是我们绿地有这方面的功能,要义不容辞的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第二,建立分级的避灾绿地体系,这个指标不一定合理论证也没有那么充分。但是它确确实实反映了今年汶川地震需要绿地的状况,国家地震局提的指标人均一到二平方米的避灾绿地实际上远远不够。后来我们分析实际上是紧急避灾、紧急避险的疏散口,你可以一到二在突发的当天。但是第一天以后就不够了,这个时候要有简易的账篷,人们回不去要住,这个时候稍微大一点大概是四到五平方米。灾后临时避难或者是长期避难,因为它有一个地震期,可能四川地震灾区很多居民要在板房里面过冬。绿地承担避灾场地40%-50%,50%-60%要靠其他的用地,在公园绿地也是40%到50%公园绿地具备避灾的功能。根据现在的条件和标准推算下来是10到12平方米,公共绿地可以用来避灾的是10到12平米,标准的 板房大概是这样的标准。

  第三,根据规划的防灾绿地具体用地条件测算容量,包括应该减去不能作为避灾使用的绿地,包括水面、陡坡、山地、灌木丛林等等。还有一些特别的地区不能进入的,在计算里面都加入这个是有问题的,要考虑多方面的原因。

  第四,避灾绿地要有相应的储备,包括设施和水、粮食等方面的储备。在很多报告里面都讲了很具体的问题,昨天也讲到了。

  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的发展思路,这次整体来说是在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合理评估、分类指导,科学恢复、优化发展,政府主导、多方投入,依法重建、有序推进。风景区包括一部分园林绿地和公园绿地在三年之内很难建成,后面陆陆续续的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眼光来看待这个事情。

  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个问题,不能按照一般统一的模式来看待这个问题,要有尊重实际的分类和规划的要求,这应该是结合整个灾区情况考虑到长期的发展,我们把它分成三类:

  1、重点恢复,一般知名度比较高受损比较严重,这个时候国家、政府应该有一个重点恢复的考虑。

  2、重点保育,生态环境比较好按照科学研究的做法,恢复原来的植被或者是原生的景观,这是可以做到的,这在国际上国内都有先例,怎么通过这样一种处理减少外来种类培育本地的种类。

  3、一般恢复,从管理、投入、具体管理办法上都有区别。

  科学看待地震引起的各种灾害,积极发现与建立新景区和景点,我们灾害完了以后一定要恢复,按照自然保护主义的思想,山体滑坡要恢复起来那是恢复不过去的,石头掉下来几百米高也运不上去。所以要认真的研究这个问题,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实际上很多景观都是在多次的地壳或者是地形、地质变化的条件下面形成新的景观,我们也面临新的大规模的变化,虽然它改变了地形地貌,但是形成了比较险峻、比较优美的地址景观,包括堰塞湖、山峰、崖壁巨石、地质断裂等等。

  在都江堰几块大石头滚下来,他另外修了一个栈道,中间立了一个牌子5.12地震遗迹,从山上一直到山下整个是完整的,虽然不大。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些地方可以建新的风景名胜区,有些地方应该建立自然的遗产。我们建议北川禹里唐家山、甘肃省三滩云屏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个是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以后的情况,实际上这块山体塌落大概是800多米长,山体的另外一面是北川县城,这个地方非常严重。这个地方形成堰塞湖有800多米厚,是这样一个非常壮观的应该可以形成一个永久性的地理景观,这个湖下面淹没了乡的所在地,外面是北川县城,里面是大禹的故乡。大家在两百公里左右地方看到,这次我们帮着做,这是受灾以后的北川县城,这是北川中学和一些房子,报告已经做完了在省里面正在运作,可能很快就报到部里面了。

  我们考虑到龙门山这个地方是受灾非常严重的地区,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里面,当时主要工作是自然景观和生态保护,恰恰把里面的居民搬迁出来形成遗迹的景观,我们想形成一个自然的遗产应该是很有价值和很有意义的,这个在规划里面提出来希望尽快的通过,这个不仅仅是恢复要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想不应该说断掉道路就恢复,一定要打通,打通以后再恢复旅游,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分层次的恢复道路的安全。应该形成多环线、多条道路的状况,我们提出来大九环、中九环、小九环,在其他的环线里面怎么能够形成一个比较连续的游览的道路。现在有一个九环,这三条环都不是它的,它受到损害以后我们提出来这个环,小九环可以走。

  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风景区的安全防护体系,城市园林有防灾绿地的功能,在里面游览的话本身也是一个特定的区域,也需要有自己的防灾体系。我们应该从避灾场所、避灾路径,遇到灾害的时候怎么样通过避灾的路径到达安全的场所,物资储备、防灾的管理和制度以及安全检测,这次我们发现受灾以后道路坏了,结果很多游客在山里面出不来。我们风景区管理人员连夜到山里面找,很难找,检测很困难,这是基本的架构。很可能在新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的时候,这些问题逐渐的会变成必须要做的一项内容,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在四川是非常严重的。

  对于世界自然遗产特别是大熊猫的遗地,它的恢复重点强调基本设施恢复、生态体系与廊道的恢复,国家级风景区里面有五大片,五大片里面分多少小片,它是一个大的板块,这里面怎么建立联系呢?管理设施也非常重要,对于资产遗产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景观应该是这样的,近期的安全保证和长远的恢复相结合,要有这样一种思想。也就是说近期的安全保证要逐步的开放,但是长远的恢复比近期的开放更重要,这些在规划里面提的比较具体。

  人文景观建设主要讲依法重建、科学重建、适当提高标准建设,有些地方要研究,这个地方原来的建设到底是不是合适,都江堰有些地方是小亭子在山角下,它在没有改变体量的情况下加了一层,结果那个地方的景观效果非常好。有的时候我们在早期的建设各个当中用了水泥,这次地震水泥的防护反倒没有木结构的结实,木结果在抗震当中的作用还是很高的。

  管理和服务这块应该说有些发生损害,但是科学的界定加固使用、原址重建、异址重建、不予恢复,通过这次依次解决掉。通过道路交通恢复要考虑重建排查安全隐患、优先回复于改线绕道、游览交通设施安全评估,有些要考虑到地区灾害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些地方可能不适宜再建道路,即使你有能力花那么多钱做最后也是塌方很难治理。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结合实际需要满足需求,既要弥补现状达到标准同时又要结合实际节能提效和环境的协调,虽然你的标准提高了,但是是否需要、是否是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因为我们国家很多山上的,比如说庙、道观它的用水和垃圾的处理都有它的一套系统,假如说你完全城市化高标准的建设,反倒会出现更大的问题造成更大的破坏,所以要分类要用长远的考虑眼光来解决这个问题。

  居民恢复也是这样的,一种是原址重建、就近重建、撤离病人、异地重建、文化重建、达标重建,地震断裂带你必须躲开这个地方那就就近,实际上这次很怪,在十几米或者是几十米的范围之外房子没有塌,房子结构差不多,但是就是地质条件的影响。包括文化建设主要是历史文化风貌,原建的地方来了以后一个县、一个市沿着一个镇,我们来援建大概需要投多少钱,实际上有些地方可以拆,有些地方不能拆。有些地方是清代或者是明代的建筑,搞建筑施工的什么也不懂来了以后就要拆,为了这个我们专门给省里面写报告,才逐渐把这个制止掉。在建设各个当中如何保持文化特色,如何加强或者是增强文化特色,这是在灾害发生以后在灾区很难考虑到的问题,所以说这个问题应该有持续发展的考虑。

  对于地震次生灾害的防止可能要考虑影响游览开放、游人安全、居民安全、设施安全,新的景观未必是好的,植被恢复更是以自然恢复为主。恢复重建开放思路,应该因时、因地、分阶段,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国家保护地的长期持续支持保障机制,从国家的层面讲我们应该有一些保护地,应该有一些尝试。现在给部里面的资金很少,我们建议增加这个,应该建立国家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基金。统筹协调的保证机制也是根据这次中央对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措施的意见,我们可以使用哪些政策,这是统筹协调全社会的机制。

  建立规划的协同机制,因为风景区不是孤立的,它要进入里面有居民、村镇,还有一些企业,这个是各种规划的协调,城镇体系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城乡住房建设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生产力不具合产业调整规划等等,这样你才能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

  总结一下,在特大地震灾害面前,我们风景园林绿化事业毕竟是方兴未艾,凭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大地震之后风景园林绿化事业大变化、大发展和大提高是可以做到的。应该说我们面临灾害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灾区必将迎来风景园林绿化事业更大的发展前景。因为我们工作参加的人员很多,我代表大家把这个情况汇报一下。

    谢谢大家!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