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植物动态|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能源植物“小桐子”在版纳植物园获得新发展
[日期:2010-09-01]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亦云   发表评论(0)打印



  盼着版纳植物园的“米”“下锅”

 
  在黔西南州的州府所在地兴义市,本报记者见到黔西南康达林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搏,他首先对陈进、徐增富及随行的本报记者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锅”已经支起来了,就盼着版纳植物园的“米”“下锅”! 

  从2008年开始,版纳植物园与康达公司携手,在小桐子研发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2008年9月双方签署了《小桐子良种选育及栽培试验示范合作协议》,2009年3月又签署了《生物质能源植物科技合作框架协议》。2008年底合作出版了专著《膏桐生物、生态学及其新品种选育技术》。2009年经合作申请,获得一项科技部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生物柴油原料——小桐子产业化关键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经费40万元。 

  为了尽快推广应用版纳植物园研发的专利技术,采用小桐子专用开花调节剂提高小桐子种子产量,为康达公司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2010年5月双方还签署了小桐子田间试验的协议,康达公司投资30万元,在其小桐子种植基地上进行100亩试验示范推广。


  李搏是黔西南人,1989年在贵州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从工人一直做到总工程师、副总经理。“2001 年之后我辞职开了一个小公司,开始自己生产石油生产催化剂。当时感觉催化剂虽然利润很高,但需求量太少。到2005年我看到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所以就转过来研究生物柴油,用1年的时间突破关键技术,申请了专利,建了工厂。2006年贵州发改委的一位副主任去德国考察,发现德国人在用小桐子搞生物柴油,他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带了几个种子回来,并找了贵州大学的几个教授询问,发现我就在做这个事情。”李搏对本报记者介绍。 

  2008年,上海桦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寻找科技项目,对搞生物柴油的企业作了广泛调查,找到李搏并收购了李搏2005年8月创办的公司 ——黔西南康达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对我进行了‘风险投资’。我开始做生物柴油时,试用了20多种原料,如蓖麻籽、花椒子等,通过不断研究和筛选,觉得小桐子有一定优势和潜力,但我发现自己的水平远远不够,种植更是外行,必须和高水平的人合作。后来听说版纳植物园有几个人做得不错,我就到了版纳认识了杨成源老师,他从事小桐子研究多年,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同时也认识了版纳园副主任彭代平,他非常支持杨成源和我们合作。彭代平觉得我们有诚意,后来又介绍了徐增富老师。徐增富老师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带领团队进行了专题攻关”。 

  “黔西南州的农民自发种了一些小桐子,但产量一直都很低,我清楚地意识到,光靠这些野生品种产业肯定发展不起来。2005年至2006 年,全国一度兴起种小桐子的高潮,也是因为产量问题把它卡住,乃至于曾与我们合作过的几位大学教授断言,用小桐子搞生物柴油绝对没有出路。我觉得他们目前说这话还早了些。” 

  李搏对本报记者由衷地说:“正因为崎岖的道路还没有走顺,才需要先行者的不断开拓。我们康达公司的自身科研能力有限,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的研究进展,需要中科院科学家的鼎力相助。现在我的母公司也满怀着期待,看我们与版纳植物园、与徐增富老师科研团队的合作能早日奏效。”

  行走在那弯弯曲曲的山道上 

  8月的黔西南正是烈日炎炎的时节,版纳植物园科学家及本报记者驱车,实地查看这一带小桐子的生长情况。车窗外是群山叠嶂,在路边瘠薄的山地里,农作物基本上只有一些苞谷,间或可以看到的一些农舍也比较破旧,似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地区。
 

  第一天考察组一行去册亨县的小桐子种植基地。这里种植的小桐子有些是改良品种。李搏总经理说:我们提供农民一些种植小桐子的信息,他们本来种的是野生的小桐子,含油量较低,值不了太多的钱,我们现在以每公斤3元钱的较高价格收购,引导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以便开展下一步的推广工作,公司的亏空靠其他方面的收益来弥补,“无论是本地种子还是版纳植物园提供的种子,喷洒了徐增富老师他们研制的生长调节剂之后,现在挂的果实都要比原来的多,经过版纳园改良优选的小桐子结的果实要更多一些”。

   看到这里的小桐子结果,喜上眉梢的陈进提醒说:我们既要建好小桐子的示范基地,也要保护生态,不能乱砍树。


  “经我们研制的生长调节剂喷洒处理的小桐子,就是把‘公’的变成‘母’的,我们今后还要能把‘小孩’(不开花的小桐子)变成‘大人’(能开花的小桐子)。”陈进这样形象地做了比喻。
 

  第二天,考察组一行去贞丰县的小桐子种植基地。在鲁容乡的公路边上,康达公司用当地修电站拉过来的废土,也种上了几亩小桐子。 

  “这些小桐子今年3月5号刚种上,用的是杨成源老师筛选出来的种,现在看来也长得不错。种植小桐子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争农业用地,贫瘠的地里也能长得出来。”陪同考察的康达公司种植部张可元经理,翻转挂在小桐子枝杈上记录喷洒日期的小牌子,对本报记者介绍,“这里还有农民自己撒种、自然长大的小桐子,上次我们用徐增富老师提供的药水进行喷洒,结果效果也非常好。”

  考察组一行继续驱车前往,看到路边有一片当地农民自己种的小桐子,考察组和简陋房舍里走出的一位老农攀谈,他说他家有10多亩地,种的是甘蔗和玉米,同时还采收小桐子的种子卖,也能有一些收入。 

  李搏总经理介绍说:这里的农民没有其他更多的经济收入,种的小桐子若达到一定规模后,一年增加上万元的收入应该不是难事,“我们公司追求的是规模效益。但是农民现在暂时还没有看到更多的效益,就需要政府来引导,我们和科学家来示范”。 

  在北盘江的一个渡口,实地考察人员在树下午餐,利用休息间隙,本报记者采访了徐增富。 

  “彭代平副主任、李搏总经理和刘刚副总经理一直寄予厚望,希我们尽快把已在版纳植物园成功的技术拿过来用,催我和团队的人员到黔西南。但我考虑到园里的小桐子是在平地上种植,没经过多次重复试验,一直没答应。经过两次在平地5亩、山地5亩的重复试验成功后,才觉得可以将技术拿出去。今年我们在这里先做了100亩的试验地。” 

  2010年5月23日,潘帮珍和他们研究组的一位技工普智宇,从昆明乘了6个多小时火车到兴义,在黔西南待了整3天,教康达公司的员工给小桐子喷洒植物调节剂。 

  “在版纳园做实验开始潘帮珍和技工怕花钱,用的是手动的喷雾器,后来我对她说,要改用电动喷雾器,不要怕花钱,做实验有时人是最不可靠的,机器是最可靠的。而且做实验不是搞生产,最好能机械化,排除人的力气消耗造成的喷洒不均。但后来她到了兴义,一开始也使用在昆明购买的电动喷雾器,在实地使用一会儿才发现,山坡地上每棵小桐子之间的间距太大,只要电门一开,药水就一直在喷洒,无形中浪费了许多药水,康达公司才临时购买了8个手动的喷雾器,又改用手工喷洒的办法。” 

  徐增富对本报记者说:“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的科研的确要深入山间地头,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我们过去用的是从美国进口的最好试剂,现在实验的效果出来后,今后我们要考虑到公司和农户的生产成本,改用国产试剂,所以现在还在筛选国产的一些效好价廉的试剂。”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Baidu
map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