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独有植物双蕊兰面临存亡考验-植物动态|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
辽宁独有植物双蕊兰面临存亡考验
[日期:2010-01-11]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徐晓敬   发表评论(0)打印



辽宁独有植物双蕊兰面临存亡考验 拯救行动已展开

    在环境优美的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世界上独有的兰科原始植物——双蕊兰。它的“出没”十分神秘,未遇合适的环境条件,它可能几年都不会“露”上一面。双蕊兰是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种群数量逐年减少。

    保存住这个珍贵的“兰科活化石”,成为一件既棘手又迫切需要做的事情。令人可喜的是,辽宁省有关方面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并着手实施拯救。

  国家下拨第一笔保护资金

  铁刺网、水泥桩保护双蕊兰的分布区

  雪后的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装素裹。在保护区西坡大湖沟区域,可以看到道道铁刺线、水泥桩立了起来。

  “去年8月中旬到9月上旬,我们在对双蕊兰样地定点观测时发现了两株双蕊兰,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我们对双蕊兰的分布区域设置了围栏加以保护。 ”1月7日,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抚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鞠文鹏向记者介绍说。

  围栏用铁刺线、水泥桩、钢筋做原材料,高1.6米,围栏内面积约有10公顷。

  “为了科考人员行走方便,保证区域内生态环境不受任何人为性破坏,围栏内今年准备建设悬空的考察小路。 ”鞠文鹏说。

  双蕊兰在全世界为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独有,它是一种极其原始的孑遗植物,被称为“兰科活化石”。但令人担忧的是,双蕊兰如今已处于濒危境地:由于它的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生物习性比较复杂,其生长期仅有二十几天,现在株数逐年减少。

 


双蕊兰可以说是辽宁的一张植物“名片”,但其命运现今却面临存亡的考验。 资料图片

 

  为了更好地保护双蕊兰,2009年在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的申请下,国家林业局下拨了20万元经费作为双蕊兰保护专项资金。这也是保护双蕊兰的第一笔专项资金。

  鞠文鹏告诉记者:“利用这笔专项资金,我们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参照双蕊兰的生存环境和已知的分布情况,在2009年5月中旬到7月下旬分成两组,对已确定的双蕊兰的分布地块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分布地块的海拔高度、树种组成、土壤、土壤湿度以及腐殖质厚度等;7月下旬到9月上旬我们又采用样方法调查,并对样方位置作了永久性标志,为今后的调查打下基础;8月中旬到9月上旬,我们对双蕊兰地块进行了样地定点观测。”

  这些措施的启动,标志着双蕊兰的保护工作已拉开帷幕。

  为了加强人们对双蕊兰的认识,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在沟口和居民区设立了宣传牌。“围栏的建设能有效避免人畜破坏,这为保护双蕊兰的特殊生境、扩大种群数量奠定了基础;而通过对双蕊兰珍贵价值的宣传,使群众更加了解双蕊兰,增强公众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意识。 ”鞠文鹏说。

  “兰科活化石”

  被列进 《中国植物红皮书》中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说起双蕊兰,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用到了两个词:罕见、珍贵。

  据介绍,孑遗植物双蕊兰是兰科植物中极其罕见的原始类型。双蕊兰于1964年被著名兰科植物专家陈心启先生发现。他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潜心研究,最终把它鉴定为兰科植物中的一个新属——双蕊兰属,完成了其分类位置和定名,并列为《中国植物红皮书》中收载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双蕊兰的‘出没’非常神秘,没有相适应的条件,它可能几年都不会‘露’上一面。”鞠文鹏列举了这样几个数据:双蕊兰种群的分布目前只发现4处,分别位于老秃顶子管理局3处、抚顺管理局1处,每处不过百平方米,株数也在逐年减少。抚顺管理局发现的地点是鸿雁管理站,首次发现的时间是在1986年,共计8株;在2001年扩大种群数量调查时又在此处发现了24株;2007年发现7株;2008年发现15株;2009年发现2株。

  为老秃顶子所独有

  它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极为严格

  行走在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其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环境令人陶醉。

  鞠文鹏向记者介绍,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属中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860毫米,年平均气温8℃。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延续部分,局部地段因受第四纪冰川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乱石窖(跳石塘)地貌。

  保护区的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兼有华北植物特征,具有长白植物区系向华北植物区系过渡性,原生型植被为红、阔混交林。保护区内现存植物232科1788种,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达17种,包括双蕊兰、人参、紫杉、水曲柳、紫椴、钻天柳、野大豆等。

  为何双蕊兰为老秃顶子独有的物种呢?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通过多年来的观测,破译了它的一些生境条件。双蕊兰的生长发育期仅有二十几天,一般在8月中旬出土,9月初枯萎后腐烂。双蕊兰分布在保护区海拔600至800米的柞树和椴树为主、坡位山中腹或下腹、坡度东南或西北、土壤类型为棕色和暗棕色森林土、林分郁闭度0.7至0.8的天然次生林中。它有粗短根状茎和成簇的肉质纤维根,与某一真菌共生。

  双蕊兰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林间直射光照,对温度、湿度的要求都很严格,必须在相适应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一旦改变或破坏这种生境条件,其植株生长数量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保护工作面临挑战

  组培试验失败,其繁殖方式至今未知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的实验室内,张丽杰老师正在进行生长双蕊兰的土壤分析和菌根细胞组织学研究。

  2007年以来,张丽杰老师对双蕊兰的生境及繁育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组培试验,但试验没有成功,其繁殖方式至今未知。

  然而,她并没有终止对双蕊兰的研究,“几年来,每到夏季我都要去保护区寻找双蕊兰植株,因为它的生长期非常短,仅有20多天,每次去我都充满期待,希望能幸运地一睹它的芳容。 ”

  2007年第一次寻找时她就幸运地发现了几株,当时“兴奋得不得了”。

  她小心翼翼地取了一株,放到花盆里,填上生境土,装在保温箱内,带回了实验室。 “当时采用组织培养方法,用不同浓度的配比液,选用肉质根、根状茎、子房、苞片等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但一直没有培养出再生植株。”张丽杰对这个结果有些遗憾。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双蕊兰濒危?张丽杰又开始了新的研究,“正在进行的土壤分析实验主要是查明双蕊兰共生菌的类型以及其对生长营养物质成分的要求,探明双蕊兰的生存环境,为其离体繁殖及仿生境栽培奠定基础。 ”

  “珍稀濒危植物是研究植物起源、系统进化的依据。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如果这些种类灭绝,对人类来说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濒危植物的重要性。 ”接受采访时,鞠文鹏呼吁说。

  双蕊兰的发现,对开展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研究,对老秃顶子地区水文、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以及对第四纪冰缘气候和燕山运动期间植物消长研究等都有着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

  鞠文鹏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双蕊兰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宣传,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长期性研究工作,以此形成对珍稀濒危植物利用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编辑:Aggie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Baidu
map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