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注册· 登录· 新闻投稿· 新闻搜索· 热评新闻· 图片新闻·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加入收藏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动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姜春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日期:2008-11-05     来源:《求是》2008-21     作者:姜春云   我要评论()



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跨入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什么是生态文明?人类发展史的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人们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惟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造成了生产力的空前解放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使发展变为不可持续。生态文明,就是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和探索到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理论、路径及其实践成果。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对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质的提升和飞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生态文明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的时代的标志。

  回眸历史,人类文明进化的轮廓清晰可辨。首先是原始文明,至少经历了170~200万年。考古资料佐证,中国的原始文明,始于距今约170多万年前的元谋人。那个时期,极少的人口以狩猎采集为生,主要以石器为生产工具,对地球数千亿吨计的净植物生产力来说,人类的“消费”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后来缘于原始农业的出现,虽已产生了生态问题,但地球生物圈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自我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这种人类与生物、环境之间自然有序的协同进化关系,堪称原始“绿色文明”。到了农耕文明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相应的生态问题日渐显现、突出。由于农业过度开发林地、草地、丘陵岗地与河湖滩地,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致使文明衰落的变故屡见不鲜。但总的看,这个时期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的负面作用是渐进的,有一定的限度。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大自然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征服运动,以掠夺的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据有关统计资料,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其余的85%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面对剩下的不到50%的地球一次性资源,要实现工业化,如果沿袭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还有多少余地和空间?!这让人们看到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社会,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开始了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探索,生态文明顺势而生。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20世纪后半叶以来,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从对大自然的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环境友好型、协调型、恢复型的生态文明,是革命性的变化和进步。这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被迫之举,也是由“自在”走向“自为”的明智之举。

  实践一再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超过了这个阈值就要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在上下约万年的人类文明长河中,一些古老文明国家和地区,如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地中海文明和印度恒河文明、美洲玛雅文明等,之所以消亡、衰落,其共同的根源,就是过伐森林、过度放牧、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使广袤的森林、草原植被遭到毁坏,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肥沃的表土遭到侵蚀、剥离,失去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大量矿物质营养,于是随着土地生产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就必然日渐衰落、消亡。我国黄河文明的兴盛与衰落,根本原因亦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繁茂与破坏。“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西方发达国家既是工业文明的先行者,又是最大的环境破坏者。工业革命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但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是一次灾难。英国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于20世纪初期,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和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完成了传统工业化,又都经历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过程。自上个世纪初期开始,工业化国家环境重污染的“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轰动一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污染事件、美国多诺拉污染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以及富山、四日米糠油等有害气体与毒物公害事件),向全球敲响了危害千百万公众生命与健康的生存危机警钟。

  最早享受工业文明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恶化苦果之后,率先反思过去、转换发展方式,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多数发达国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治理生存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经济结构的主体已由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重化工业,转变为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三产、现代服务业。据《国际统计年鉴》资料,以英、美、法、德、日为例,2004年其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6%、73%;1%、22%、77%;2.5%、21.7%、75.8%;1%、26%、73%;1.4%;27.9%、70.7%。其结果,不但经济增长质量高,效益高,就业率高,民生状况改善,而且生态、环境也大为改观。尽管这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其经济技术乃至政治、军事优势,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转嫁“污染公害”完成的,但是它说明了一条真理: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其所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民生效益,是传统工业化所根本无法比拟、企及的。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革命迟了一大步,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亦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务之急是如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跳出“怪圈”,加紧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jojo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