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与外的印象美学 -
新闻投稿 · 新闻搜索 ·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站导航
Navigation
首页规划设计频道理论探索  rss订阅
      高级搜索 
内与外的印象美学
日期:2008-06-0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我要评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就是从视觉印象角度研究城市的经典。林奇划分了“规划原理”的五大元素: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是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各元素与时间过程、移动元素(人类及其活动)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从艺术品的角度叫“可显性”,城市是在用一个整体的视觉的“图式”传达出它的艺术感。

  开始,我们说的“空地”( 节点是场所的聚集所在),路和路的交叉点,标志的建筑物,以及面与面的“边界”,区域和区域的区分,都是城市能否带给你“鲜明”的心理感觉的要素,你可能穿梭在某个城市的道路,从街道的建筑有个时间坡度,道路因而有了“时间感”。

  在日本建筑学家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里面,讲到“外”和“内”的划分,日本人常常以“鞋子”作为划分,穿了鞋是外部,脱了鞋子是内部,而门厅、走廊、院落,在日本人看都是“内部的秩序”,放到欧洲,则是外部的秩序,这是日本人很难产生修建街道的美学,所有“家”以外的东西都是外部,当日本人的笑话说:对面家钉子扎破隔壁家的佛龛,欧洲人在想:日本的钉子难道有几十厘米长?(日本的墙很薄)欧洲的墙体动辄就是几十厘米,于是法国作家马歇尔·埃迈的《穿墙的男人》讲到主人公在墙“内”伸出头,日本人无法明白什么是墙内?换到中国的崂山道士的穿墙术,前面的似乎该叫“遁墙术”。

  内与外的划分在中西方是如此不同。换到中国人讲的园林空间,则更加把内与外打通了,所谓把外面的天光吸纳进来,“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钱钟书《窗》)再看看日本兼好法师的《徒然草》:“住宅是暂时的住处,他的构造以度夏为主,为了夏日通风而在南北设立很大的开口,与自然联系,接近春天的芳草,夏日的晚凉,秋天的明月,冬天的瑞雪”,所有的一切都是敞开的,可谓无内无外。



阅读: 次   录入:xuan88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新闻    印象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