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调节净化污水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6-10-12 09:55:4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中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古人在湿地中生活的生动场景。而在江苏省常熟市,这样的美好景象正在重现。常熟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不仅拥有像尚湖这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还孕育了很多小而秀美的乡村生态湿地。湿地里面有成片的稻田和水域,白鹭、池鹭、家燕栖息,养猪场、花海、水上森林、桥梁、栈道点缀其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湿地与乡村共建共美的自然画卷正在呈现。

  保护湿地尽显生态之美

  9月底,一个湿地科学与应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会议——国际湿地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来自全球的湿地专家齐聚一堂探讨湿地保护之道。这次会议的举办地就在常熟。

  “之所以选在常熟,不仅因为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湿地特色显著,也是我们长期重视湿地保护与建设的结果。”常熟市委书记王飏说。常熟坚持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彰显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系统,把“美丽常熟”做成一篇发展大文章。

  保护湿地,常熟起步早,力度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常熟每年都投入巨量资金和工程量,相继对尚湖实施退耕还湖,修复沙家浜、昆承湖、南湖等多个大型湿地,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湿地保护示范工程。

  国庆节期间,漫步尚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远看水天一色,鸥鹭翩飞,近观花木扶疏。经过持之以恒的生态修复,前后两轮退田还湖,尚湖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山水景观。统计显示,湖岛内一年四季有近百种禽鸟在这里栖息,有90多种鱼虾蟹贝在这里繁衍,还有400余种植物在这里汇聚。

  “沙家浜风景区就是在湿地保护中变成禽鸟天堂!”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顾永忠说,沙家浜的芦苇荡家喻户晓,如今经过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这片红色热土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重现生机勃勃的湿地之美。从湿地保育、水系改造、芦苇植被修复到林地种植、群落营造,漫长的生态保护过程使公园水岸及景观保持了生态自然的状态。

  尚湖镇新巷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陶胜,每周都会到村里的官塘边巡查,看看塘内的清洁情况,查查塘边的绿化植被状态如何。自常熟市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后,定期巡查成为新巷村为确保官塘湿地保持良好的状态而推行的一项特别举措。村委会主任周小江告诉记者,“现在除了定期派人巡查,河面清洁的次数也增加了。在湿地保护控制范围内不允许施工。我们向村民宣传湿地保护知识,让他们也加入到湿地保护工作中来。”去年新巷村因为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拿到了18万元的生态补偿金。

  自2015年起,常熟成为全国率先实施湿地保护生态补偿的地区之一,将8个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周边的36个湿地生态村列入生态补偿范围,补偿面积占到全市自然湿地总面积的78%,补偿金额达462万元,形成了市、镇、村三级管护体系,为常熟全面开展湿地管理与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

  运用湿地调节功能净化污水

  众所周知,湿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净化污染。在保护和建设湿地的同时,常熟一直在探索把湿地资源的调节能力运用到环境治理上。

  秋高气爽,记者走进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生态湿地处理中心,仿佛走进一个植被丰富的公园。清澈见底的水塘里鱼儿游动,芦竹、鸢尾、美人蕉等植物生长茂盛,不时还会惊起一群鸥鹭。

  这并非一座简单的公园,而是一个完整的水处理净化系统。这片总投资5200多万元的生态湿地,带来的不仅是美丽景色,还实现了整个产业园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据该中心运营厂长黄国动介绍,从工厂里排出的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流入这片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水质,经过一系列的循环处理,能将达到地表四类水的标准,最终返给企业回用。湿地能够完全依靠自然生态来净化废水,在整个处理过程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没有二次污染。现在,产业园内几十家企业近一半污水在这里净化处理,每天处理量达4000多吨。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常熟把湿地资源的调节能力又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农业生产用水、农民生活污水处理上,有效解决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大难题。

  在蒋巷村东侧,有一个生态湿地花园,荷花、菖蒲、香蒲等茂盛的水生植物摇曳在水塘中。如果不是村民提醒,你很难想到这里是村中的污水处理区域。这就是蒋巷村引入生态处理技术建设的一座生态湿地型污水处理设施,用于处理村里的生活用水。生态湿地花园,通过对自然湿地的模拟,实现基质、微生物、植物共同作用净化水质。污水通过垂直流生态滤床也就是芦荻种植区,再进过水平流生态滤床美人蕉种植区,再经过菱、睡莲、再生花等植物吸附净化,最终排出的水水质可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排放标准。而这些水又将用于绿化、浇灌,实现污水的再循环。

  湿地让乡村生活更美好

  今年六十多岁的村民邢惠珠怎么都没想到,自己住了大半辈子的泥仓溇,有一天会变成一座绿色的大公园。随着泥仓溇湿地的保护和修复,邢阿姨每天的生活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白天在湿地公园观鸟赏绿,晚上在广场跳舞健身,悠闲而精致的生活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去年年底开始,位于董浜镇观智村的泥仓溇自然湿地进行保护和修复,通过湿地构建、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农田尾水生态净化等多方面建设,实现了区域内生活、生产、生态、生物的和谐共荣。

  走进泥仓溇湿地公园,在遍地绿茵间,一排茅草木质长廊映入眼帘,你可以闲坐廊中观赏园内风景,也可以到码头边乘坐人工竹筏沿河流环游泥仓溇,感受江南水村古朴素净、清丽婉约的水乡风韵,以及村民依水而居幸福美满的生活画面。

  令人较为意外的是,在泥仓溇湿地公园南面,有一片独特的猪栏湿地,这是为解决泥仓溇养猪场的废水人工建造的三级湿地。泥仓溇湿地公园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杜建军告诉记者,保留这个养猪场实际是想通过粪便经过三级净化处理以后,再排到农田里做有机肥料,这样可以对土壤改良,对农产品的品质应该是有所提升的。

  记者了解到这片畜禽养殖净化湿地以天然湿地资源为基础,经过人工辅助优化后,分为初级净化区、次级净化区和强化净化区,能有效净化养猪场废水,解决畜禽污染难题。

  在湿地公园里,还建有集中式、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湿地净化示范工程和农田尾水湿地净化示范工程,通过人造湿地,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污染物降解,从而实现废水净化。稻田区稻鱼共生、蛙稻共生的有机农业种植,既实现了生态循环,又实现了稻、鱼双丰收。

  常熟还把水乡稻田作为建设乡村湿地的核心来对待,规划了很多小而美的乡村湿地。在虞山镇谢桥管理区,就静卧着这样一块乡村湿地,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沉海圩”。这片湿地只有1800多亩,主要覆盖福圩村和方浜村两个村,其中稻田占了800多亩。“我们这里的水稻是纯生态种植,稻田里的水越来越干净!”说到身边环境的变化,福圩村村民钱小法备感自豪。现在,村里不少鱼塘都退了田,种上了莲藕、芡实、芋艿等水生蔬菜,既可以净化水质,又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功能。

  随着乡村湿地的建设和保护,更多的农户不用出门就可以感受到湿地给他们带来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常熟在进行乡村湿地建设中,对于湿地的认识并没有停留在为村民家门口增添一片绿色、还一片清澈的水面的层面,而是更注重人与湿地和谐相处,将湿地保护工作与改善农村环境、农业产业提升相结合,更充分考虑景观、旅游要素,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留下空间,打下基础。湿地和乡村共建共美,经济与生态效益兼顾,常熟正在勾勒一幅现代水乡风情图。

编辑:qinyun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镜浦湿地进行了大范围的农耕地开垦,居民对镜浦湖进行了围湖造田,湖水面积也越来越小。随着世界上对于湿地修复的重视,在镜浦湿地也开始进行了修复的进程【详细】

安徽5年新增湿地17万公顷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加强安徽省湿地保护地体系管理有效性项目(GEF项目)终期评估会上获悉,自2013年12月以来,安徽新增湿地面积17.53万多公顷,湿地总面积达104.18万公顷,占省国土面积的7.47%。【详细】

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保护区

  高原出平湖,难能可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把这些大湖大河称为“海”。知名的丽江拉市海,不是海却有比海景还要美的海景。【详细】

海口:湿地入城美如画

  近年来,海口市用生态修复的方法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一体化生态修复。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体面积逾720万平方米,建成区32条水体中31条告别黑臭。据介绍,海口生态修复带动湿地入城,不仅改善水体水质,增强生态自我【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