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体玄,兀尔忘缘--姚仁喜的建筑禅意

2014-08-06 14:38:43         来源:中国     浏览次数:

讲座现场

  建筑关怀的四个内容

  一是对于"在地性"的强烈关怀,建筑体现了地点的精神,而不是像从别处空降的;二是对全球化的抵抗,手工的特质,手的大小决定了其能做的东西有它的限制,它的质感、尺度有其一定的道理;三是重视与文化、历史、个人的联系,也即人文关怀。为避免极端主义的产生,姚仁喜先生最强调的是第四点:要知道这一切其实是幻想,这是一个游戏,而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状态。

  同一条船可达彼岸时,未必需要换船

  清华大学周榕教授感概,在迅疾的时代变换中,绝少有建筑师坚信自己的建筑语言是正确的、一以贯之。然而自80年代起,姚仁喜先生的建筑形式和语言一直是现代主义,没有明显的突变。周教授请教姚仁喜先生,为何30多年面临完全不同的情景,却始终如一地使用同一种语汇?姚仁喜先生谈及水墨画:中国人用水墨画画了千年,并未改变形式,未改用亚克力、油彩、多媒体、LED,但仍可不断地创作。同一条船可以到达彼岸时,未必需要换船。继而又言及"众生",它在梵语中意为:可变迁者,可改变的东西。而修行,却恰恰是要达到"不变"的状态。一旦趋近"彼岸",外界的变化也就不再重要。使用任何一种建筑语言,对姚仁喜先生而言并不重要。他不在乎形式,在乎的建筑如何反映自己的创作状态。

  周教授认为处于不断巨变中的人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一个机会:或许一直重复使用一种语言才得以触及语言很细微柔弱的褶皱。

  周教授认为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驯服起源于西方的现代形式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并非用一种传统的形式对它进行嫁接、混血、杂交,而是试图用一种它原初的、甚至是更纯粹的方式让它肆无忌惮地在中国的环境中策马奔腾。

  "完成度"无关痛痒

  平常所说的一个建筑完成度很高,究竟何意呢?

编辑:ljing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