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伯杰:把中国景观生态学带到世界前沿

2014-06-10 09:28:00         来源:瞭望     浏览次数:


  “刚开始对地理没什么概念。”傅伯杰回忆,因为文革期间很多课程都被取消了,他没怎么上过地理课。很快,他就发现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学的东西比较杂,但是都不深入。学地理的学生经常自嘲为“万金油”,并开玩笑说:“认识500个汉字就能学地理。”

  但从大二大三开始,傅伯杰渐渐发现,地理学虽然学习面广且不深入,但恰恰要发挥其“综合”的特点,这种“综合”的思维方式吸引了他。他说:“地理之所以被认为是"万金油",那只是因为它是一个复杂系统,考虑问题既要考虑自然因素,也要考虑人文社会因素。复杂的问题要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科学还没有完全攻克复杂系统的问题,可探索的空间还很大。”

  上学期间,傅伯杰的勤奋令人瞩目。采访中,因为提及一些资料,傅伯杰翻出一本他学生时代的硬皮笔记本,上面的字迹清秀而工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读书笔记和调研笔记。笔记本的扉页上,还认真地抄写了俄国学者赫尔岑的名言:“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由,记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伟自传。”这样的笔记本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本了。

  大学四年,连毕业论文在内,共24门课,非百分制的课程傅伯杰拿到的全是优秀,除两门功课外,其余全是90分以上或接近100分,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硕士毕业以后,傅伯杰已经发表了七八篇学术论文。1986年春天,收到他寄去的论文之后,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林超向学校提出免试录取他攻读博士学位,并随后推荐他到英国联合培养。

  从景观格局到生态系统服务

  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在荷兰举行,景观生态学开始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景观生态学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它本质上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一般只是研究地球表层的景观特征,加入生态学之后,可以解释景观背后的生态和地理过程。

  1982年,傅伯杰看到了这次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他意识到这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地理学的研究更深入一步,可以回答我们所看到的地理景观格局为什么形成,会有什么生态效应。如果不这样研究,地理学没法深入。”

  他写了一篇文章《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这是中国较早介绍景观生态学的文章之一。后来,傅伯杰的研究逐渐走入景观生态学,深入到地理景观背后的过程和机理。

  从1997年开始,傅伯杰深入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以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基地,开展了多尺度的观测、实验和模型模拟研究,开辟了中国景观生态学独特的“格局—过程和尺度”耦合以及“人与自然”的耦合研究,获得了国际景观生态学界的认可。

  由于对中国和国际景观生态学发展的推动和贡献,在2011年召开的第8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上,傅伯杰被授予“突出贡献奖”,一方面是奖励其学术贡献,另一方面是奖励其对景观生态学科发展的推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2008年之后,傅伯杰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生态系统服务,并且由于加入景观生态学对结构和过程耦合机理的探索,使得研究进一步深入。目前,在生态系统服务的机理、方法研究方面,傅伯杰的研究团队处在国际前列。

  2013年3月,傅伯杰团队发表论文《连结生态系统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近几年来,他们以黄土高原为案例,研究了从坡面、小流域到中尺度流域,再到整个黄土高原的不同尺度上生态系统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和优化方法,这将为土地合理利用、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编辑:ljing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