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以文化之道引领城市建设

2014-04-29 08:17:00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三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实施路径,即怎么做和如何控制、评估、修正的问题。这就需要研发文化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分析标准。对城市有关表征数据的定义、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等进行标准化,保证方法的一致性、数据的可比性及分析结论的重现性。(2)建设规划标准。将系统的、先进的城市理论固化为确切、可操作的工具、方法、程序、要求等,使集约化和有质量的文化城市建设理性、有序与和谐地进行。(3)评估标准。包括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程序,作为评估结果真实客观的保障和为后期决策提供可靠基础。(4)过程控制标准。规范过程管理、实施过程间控制,及时对城市发展进程偏离和延迟做出反应和调整,确保动态修正和优化。(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马 娜)

  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的基本国策,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二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可以更多靠市场机制解决,而缩小地区差距必须更多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难点是体制机制改革。中国城镇化在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大,难度也最大,没有先例可循。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落实差别化落户政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三是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率先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要严格按照《新区设立审核办法》,明确土地规划和城镇规划审批权限在国务院的城市,同时承担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对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先行先试示范作用的城市,方可申请按照设立新区的要求审核设立新区。(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区域政策与区域合作处处长 周毅仁)

  以统筹规划和多元参与实现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战略规划蓝图一旦绘就,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落实,并确保在实践中不走样。

  一是以统筹规划形成事关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多层次规划体系。在发展格局上,要形成统筹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有机互动,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在发展战略上,要形成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城镇新农村一体化规划的规划体系,尤其要注重将产业布局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有机统筹起来。在发展路径上,要形成统筹以生产与生活空间规划为核心的居住空间规划、服务设施空间规划、交往空间规划、环境空间规划的规划体系,尤其在社区层面要形成统筹社区会所、社区广场、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公共绿地、健身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垃圾处理场所于一体的规划体系。

  二是以多元参与确立新型城镇化实践模式的执行路径,要改变以往小城镇建设“沿公路两边‘一字长蛇阵’地开建、缺乏纵深与回旋、缺乏公共交往空间、生产与生活区域脱节、割裂人与土地的关系、缺乏水电煤气与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需要建构以基层党委与政府为指导,以居民为核心主体,社区人物、市场发展商、基层社区、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多元参与的城镇化事务共治新格局。因为“千投入,万投入,都抵不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这是新型城镇化的真正内在动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唐亚林)

  新型城镇化促资源配置服务业发展

  城市是人类社会与生活资源在特定地域的规模化集聚。城市化在历史上是工业化的伴生现象,一个非农产业集聚和非农人口集中的历史过程。新型城镇化不能延续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其产业集聚必须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规制,这就形成了对资源配置服务业的需求。会展业是以现场集聚为特征的资源配置服务业,通过资源样本集聚、买家卖家集聚、创新创意集聚、交易促成集聚和相关媒体集聚,实现多样化选择和分散决策,成为一体化市场的最经济平台,生产率提高的最重要驱动,调结构促转型的最有效工具。会展 的自发要求,内在体现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基本形式。根据指数评价,在世界最具竞争力场馆、最具品牌力展会、最具感召力展商方面,德国全面领跑世界,其他国家最多不过达到它的四分之一。中德指标对比,场馆6.1∶10,展会2.4∶10,展商0.5∶10,差距在于高端竞争力。会展业服务关联的普遍性和需求拉动的体系性,决定了在不少方面与我们相似的德国,在制造立国、贸易立国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发展会展业,推进会展城市建设。为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壮大服务经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会展城市建设,发展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率先开展务实合作,构建大中小并举、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中国会展城市体系。(上海大学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 敏)

编辑:ljing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