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风景园林师谈精品园林打造

2014-04-07 22:36:00         来源:中国     浏览次数:

  中国 讯 在日前举行的河北省第二届高校风景园林文化节上,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曹南燕、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副院长夏成钢、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郑占峰、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刘桂林等围绕“以历史的责任感打造精品园林”的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曹南燕:

  什么是园林?什么是园林绿化建设?我们过去认为园林不过是种个花,种个草,种个树吗?我们现在园林是提到大行业,1958年毛主席就提到园林化。园林绿化建设是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园林化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中之重。第二点,城市园林绿化是生态环境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地方生态环境建设的好,首先想到的是绿化。为什么不是种花种草,城市园林化是一种政府职能。比如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要创建,应该谁来出面,应该是城市人民政府,他要给建设部打报告,他要给省政府打报告,不是哪一个园林的具体部门打报告,说要创建一个园林城市。所以2001年召开了建国以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会,是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我们以国务院名义召开,说明已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支持,我们当时时任副总理温家宝到会讲话,应该说在所有的行业当中,在城市建设和住房等建设部的大的会上,副总理到会讲话的情况不多,经常是来一封信祝贺,写一个东西,但是城市园林化不是这样。我们所起草的国务院文件要得到朱容基总理的亲自提笔并修改,有几处都经过朱容基总理修改。所以说我们的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要职责。

  我们的园林绿化有规划设计,有建设施工,有养护管理,有政策法规,有技术标准,有众多热爱园林绿化的同行。由于它们,我们大地的景观才会变的更美丽,有了它们我们城市园林化才更加美丽,我们所讲的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美丽花园。

  夏成钢:

  什么是园林,我来说的具体一点。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做景观,现在做一个北京百万亩造林,解决环境治理,前年提出来的,共做三年,在北京平原地带做100万亩的风景林。基本一个设计师做上千亩,这件事的性质属于生态修复。它的知识储备对林木的了解,以及林业方面的知识。从景观方面,对林业进行风景化,反教育,两个相辅相成,是趋势。随着北京以至于华北的雾霾天气,未来的造林或者风景林的大地景观,园林化借雾霾天气反而有利于提前进入我们的工作视野。

  我们传统的园林概念,过去叫公园设计,现在叫城市公用空间,包括广场、滨水地带。这是园林传统阵地,现在趋势是城市园林化,进入一个普遍现象。过去概念公园是公园,一个城市有多少公园是业绩的考核。现在一个国际的潮流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公园。比如说加拿大,其国土就是一个风景区。这个方向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现在从公园变成城市的必然组成部分,正在实施的绿道建设,绿道建设就是把已有公园绿地串联成片,点线面成为一点,绿道成为一条线。这种项目在全国城市全面开展,实际这也是国外进展来说比较成熟。但是我们和国外的差距不是很大,加拿大96年才搞,加拿大做生态保护、文化回流的情况下产生的,当初加拿大在95、96发生一件比较大的事,魁北克独立事件,民主国家差一点就独立了,全民投票超过一半就通过了,当时是49:51的情况。加拿大做了一个总结,东西部的交流太少,使民众之间产生隔裂。在景观上,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环加拿大绿道,把它现有的城市公园,国家公园,国家风景区串联起来,只要走在绿道上,所有这些公园都能串起来。这是一个民众 ,有园林设计师参加,串联的结果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紧接着加拿大墨西哥做了一个南北串联,从阿拉斯加起步到墨西哥,这是一个国际性串联。北美的绿道发展到一个国际间友好交往的象征。咱们国家最早的2000年开始海归提倡这个,但是没有引起太多轰动。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必然走向一个整体的整合。这个整个合把曹司长这么多年政策推广的成就,实际串联起来,把公园,绿地串联起来,这实际是我们公园范畴设计的一个主要任务。这个公园绿地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保障我们每个城市居民出行不再受车辆威胁,不再有其它危险。因为我们车辆发展的程度到一种每天出门都要面临一种生命风险,这个情况很严峻。对于一个理想社会,一个理想政治,我们有这么多钱,我们需要绿地解决这个问题。绿道最基本的形态是生态,所以对植物、土壤的理解,是未来每个学生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前题。在生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考虑它的美,这是一个。这种绿道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叫做文化遗产廊道,都是在生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叠加。

  我们一般设计院,甲级资质的话,还有一大块是风景区规划。我曾经主持过天台山风景区、还有天坑地缝风景区、崂山风景区。也是我们要重视的一个领域。这块儿领域的知识储备可能是一个规划的概念,规划概念和城市公共空间的思维方式不太一样,可能占更大的一块儿,和城市规划方面比较接近。这里面牵扯到用地的性质,产业的布局,产业的规划。实际上又是我们一个急需的事情,现在我们现有以前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纯粹,过去做风景区规划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就是很功能性,这是住宅区,这边是产业区,它更多的文化色彩,缺少创意。反过来做景观的话创意会多一些。比如说,旅游的特点,风景的特点。反过来对地块的功能性反而弱。整个的市场需求把这两个融为一体,要求我们在坐的或者学生期间就要储备相关的知识。这三大块是我们主要面临的事情。

  另一个,精品园林,高档别墅区,海外的项目,我们要做到极致,需要更多的文化背景。这块儿和我们传统上的园林造园更接近,传统造园是一个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在历史状态上,农业国家生态是良好的,不成问题。但是现在换句话,首先把生态搞好再做园子更好一些。四大块在设计方面对园林的解释。

  郑占峰:

  夏教授用写实的手法对园林进行了解释,我用一个务虚的手法讲一下。我理解,园林是研究人居环境的。我从几个方面来概括它的粗略感受,叫做用“绿色体现美貌,用艺术个性自然,用风景传播文化,用美好抚慰心灵”。这是我理解的园林,同时,它还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当然它追求的是可居、可留、可赏。

  曹南燕:

  刚才夏教授说的非常好,他从专业的角度、设计的角度、规划的角度讲到园林四大方面。郑主任说的也非常有激情。我想补充一下,大家所说的园林是什么呢?是风景园林。所以大家往往讲园林多一些,把风景就忘记了。什么叫风景名胜区?我曾经在建设部最早分配到风景处工作,后来当处长。在国家建设部机构改革叫轮岗,我从风景处处长成为园林处处长。所以这两个处我都呆过,我在前20年是在风景,对风景非常了解。什么叫风景名胜区?就是保护我们大自然的自然环境,是科学文化教育的场所,大家所理解的风景名胜区,比如黄山、泰山、武夷山,我们有山岳形,有湖泊型,有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第一批风景名胜区是从1982年审批的44处,到现在已经审了6、7批,全国国家级风景区是225处,省级风景区是739处。同时我国有45项遗产,有34处自然文化遗产,都在我们的风景名胜区内。所以风景名胜区是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大家能够游览,能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大家可能不知道什么叫风景,什么叫旅游。风景是什么?是资源的管理。旅游是什么?是资源的利用。风景是什么?是政府职能。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风景名胜区都要国务院批准,我们当今有很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等10多项,20多项的称呼,来使我们的城市有这么多区域。但是只有3项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是风景名胜区,第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第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统统是各部委批准。比如国家森林公园是林业部批准,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地理批准。只有三项是国务院批准的,所以说是政府职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都是国务院审批,这和我们城市总体规划是一样的。为什么说是资源的利用?它就是一种企业行为,风景名胜区建好了我们就来利用了,让人们游览参观了。如果没有建好,没有本,没有源,风景名胜区破坏了,黄山没有了,泰山没有了,我们还游什么,搞什么旅游。所以现在不管是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建设部,还是旅游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我所说四项就是我们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里规定的。风景名胜区是做什么工作?风景名胜区就是思想工作,就是保护、规划、建设、管理。比如泰山,夏教授做了很多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这个规划是很难做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不光是国土规划的一部分,而且是视域规划的部分,区域规划的一部分,不单纯是一个城市,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不一样,我89年到英国的时候。英国伦敦市长给我一句话,当时我还在风景处工作,我当时的印象非常深。他说我们英国的绿地规划是先做绿地规划,再做城市总体规划,我们把最好的地留出来做植物,立场非常坚定。我们引进了国外很多先进的东西。我2000年到加拿大时,看到路边很多草有一尺高,剪的非常好,而且是野草。我就问,这里野草长的这么好,这是故意剪的吗?他说我们这是全自然的。我们在50十年前也和中国一样,我们也种草,我一想,我们落后了50年。刚才夏教授说,国外的理念引进到风景园林当中,特别是风景名胜区。世界第一座国家公园是1872年美国黄石公园,现在十八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园的体质,所以风景名胜区就是国家公园的一员,现在建设部正在着手如何建设这个体质,如何把这个工作做好。

  主持人:未来发展是一个多学科的融合,甚至多行业的参与者方向,这是一个趋势吧。谈谈园林建设有什么更好建议?

  郑占峰:我对建筑不太感兴趣,我觉得一个地方如果能种树就别盖建筑。建筑耗能,我们的风景园林是储能的,能吸收二氧化碳。我去年做了一个木屋,给我一个启发。能不能把自然资源和建筑资源更好的结合起来?真正能够利用资源。另外一点,建筑师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一个好的建筑师和好的建筑,不是说建筑本身是什么样子,是建筑在环境里是什么样,能不能适合这个环境,对当地景观有没有破坏作用。第三点,我的感受。我做的人文广场。2001年时做施工图,当时在人文广场的对面有一个办公楼,现在叫联通,以前是网通。那个项目我在做人文广场之前做了很多年,从九几年就在做,一直在变。最后在2001时说不变了,这次要做办公楼,但这次要招标,帮我选几个高手做方案,选不上方案施工图你们来做。选了几个好的年轻设计师,担心做一个差的方案让领导看上很不好,但是很痛苦的是我要与四个高手PK。很巧的是我当时在做人文广场的施工图,我在做方案的深化设计,我半天做人文广场,半天做这个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对面就是人文广场,在痛苦过一段时间之后突然间豁然开朗,一定要让在这个建筑里办公的人最大限度的看到人文广场。别人都设计的塔状,我做了一个50多米的所有面都朝着人文广场的建筑。恰恰因为这一点,我就中标了。中标之后直到现在,他们老板没有在朝阳的办公室里办公,没在阳面,一直在北面。所以景观的魅力在哪,城市开放空间的魅力在哪?它可能让你跟阳光媲美,它是一种强大的自然美。让人们宁可放弃纯南朝向房间,也要看到漂亮的景观,所以景观的魅力非常大。如果一个建筑师不去考虑周围的环境,我觉得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也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建筑。

  我做建筑二十多年的时间,到现在的体会是什么?做任何东西,首先考虑景观是什么样子?怎么用外面的景观,你创造了什么样的景观。我觉得作为今天是跨界了,但我每天都在想和景观有关东西。

  曹南燕:吴良庸先生的广义建筑学、人居学,我们是三位一体的,建筑、规划、园林,所以并不跨界。我们的园林是一个环境,我们的建筑是一个点,比如这个楼房建的非常好就是一个点,我如果让它更美更有空间,经过园林的设计,植物种植。北京也有非常好的例子,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北京园林局在这人公园里有住宅,西面朝紫竹院公园,北京的房子朝南的不多。但是这个住宅朝西的抢手,因为站在西边的窗户上可以看到公园。效果就类似于上面那个广场。

  我也在说两句。实际上这个融合早在97年,99年昆明世博会,97年做的方案,那个时候做方案我就和郭大师在一起研究方案,共同创作了河北展园。所以那时候就感觉到不同专业的人有不同背景,结合到一起时会把工作做的更深入更细致,多专业的融合是发展趋势。那么出去考察,到欧洲瑞士,奥地利到处被美丽的环境所吸引,包括他们的居民,非常小的居民房屋,有的2、3层,有的三、四层,每个窗口前都种满了天竹葵等等开花的植物,每个窗口前面都是一道风景。如果没有建筑师的支持,风景园林到那可能就是画蛇添足,人家不给你空间。从小的安全可以看出,建筑师和风景师是完全应该拉起手来,共同来做。我在石家庄有一套比较好的房子,但是遗憾的是,我的窗口没有美丽的风景,我曾经试图想改变,但毕竟我跟建筑还有距离,也不敢太去改造它。但是我在屋顶做了一个花园,这又是建筑与风景的结合实际。当然,建筑可以做风景,做风景园林的可以先把风景做好,然后让每一幢建筑都是从风景中生长出来,而不是侵犯风景。我觉得这也是建筑师和风景师完全可以携手的一个理由。关于城市,我是这样想的。我们的城市不仅仅是功能的结合体,现在完全可以在追求功能的同时,也追求城市的风景价值,让风景有欣赏的意境。用风景园林的思想指导城市规划建设,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我在规划部门做了30年,我现在规划管理部门搞规划管理做了10年,最近4年时间里分管建设工程,即监管这块。所有建筑报批的话,别人看可能是权力,我觉得责任。所有的建筑我不签字批的话,这个建筑无法开工。这个我就可以用更多风景园林的语言跟建筑师去融合,用风景园林的思路去跟规划师对接,最终实现风景园林与建筑的融合。我追求的城市,希望依然有床前明月光的浪漫,不希望把月光挡在窗帘之外,希望还能听到蛙声一片,不希望把孩童的时光抛在脑后,所以在风景师的眼里,自然是那么美,我希望我们的城市跟自然是和谐相处的。

  主持人:刘老师,在风景园林教育方面,尤其在未来风景师方面有什么高见?

  刘桂林:曹司长是我们风景园林的舵手,郑局,郭大师都是大师级的。我只是行业的小兵,他们谈大事,我谈小事。首先我听了今天的讲话收获非常大,尤其曹司长讲的。过去教材上讲的都是非常笼统的,这个行业的各种发展阶段都非常笼统,我给学生长可能是很简单的几段。郭大师讲的,我原来也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没有上升到理论。我觉得非常好,因为我们行业,包括目前的园林,很多人都在传达融合概念,这个行业已经走了一些。我非常赞同。听了夏院长的报告,真正做到了精品园林。我呢,下面就从精品园林谈谈我的看法。做精品园林首先是个设计,如果设计不够精细,一切无从谈起。设计从小做起,设计不仅是平面的表现,我们很多素材,还需要亲自到现场考察,到苗圃找东西。这也是设计的内容,仅仅在图纸上画几块图上,多做预算。完全太粗放了。夏老师的设计是真正的设计。包括在外国很多有很多国内的设计,都是把原有的东西搬过去,有的搬的还不是特别好。夏老的设计确实在既有基础上,做到了创新。真正的设计师,下工地,包括在施工过程中要去看,设计空间和实际空间是否一致,亲自体会。这样随时可能调整我们的设计。以后对空间的感悟更深刻,更容易理解。另外从施工的角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多的。有时候园林和建筑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建筑的设计完成之后就照着施工去了。按照图纸的要求去施工,应该说只要质量达到了,就是一个合格的产品。但是我们的园林工程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方面要与设计师沟通,一方面要理解设计的意图。另外,有时候当设计不够细的时候,还要进行补充,优化设计。比如说设计师画一个树,画一个石头,你可能要找这个东西。这方面我们的施工也肩负着一些设计,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项目做好。当然园林的植物是有生命的,这方面的也需要很高技术。在这方面我们的国内是非常落后的,有时候为了降低造价,但更多是因为技术问题。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专业人士不多,很多是外行,包括农民。我们的学识也不够扎实。今年夏天我去了北京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它的树的死亡非常多的,这也是我们的一大难题。如果说你种的树都死了,我们没办法谈精品。而且很多项目,一旦树死了,都没办法弥补的。今年我去了三次园博园,我预测明年银杏5.1之前有10-30%不发芽,6月底可能有一部分发芽的,最后估计有5-10%不发芽,届时我们可以看看我预测的对不对。一个是施工的质量,另外一个植物的成活,另外一个我们的管理。我们工人的管理也是粗放的,整个环境是重建设轻管理。我们的很多公园建了几年以后,就要改造。但是很多古典园林,我没听说建了以后还需要改造。顶多路坏了修补一下。这也说明我们在很多方面,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现在避暑山的树,也是缺乏管理。现在很多树已经没办法弥补,虽然活着呢,但是活的没有太大意义了。所以说搞一个精品园林,从设计、施工、后期管理几个方面着手,另外教育,做一个园林设计施工也是不可分割。很多人说搞设计不学植物,也不下工地,这是完全错误的。我施工不懂设计不行,道理是一样的。缺一不可,搞设计的也需要懂工程,做工程的也需要懂设计。

  提问者:请教夏老师,请谈谈对园博园大师园的看法?

  夏成钢:实际上我们处在同等被审的对象,在园博会里。评论起来费点劲。整个大师园,我去过一次。也没仔细的琢磨,但是给我的感觉,引起了一个思考。园林是什么,本质是什么?这个事我介绍方案的时候已经说过。但是我对园林,园博会的理解,还是应该以生态为基础的一个空间的艺术,园林一定要是绿色的,至少有树做基础。但是看完大师园,我觉得把他们归为建筑博览会好像也行,归为雕塑博览会也行,所以说这个事我也在思考。实际上牵扯到园林的理解。当初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个,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其实好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做了一个比较传统的中国园林,但是我们的定位点是把一个中国园林把现实的生活融合一起,这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所以这个设计对我们北京园的设计它的创新也好,改善也好,它的原动力、出发点是为了现代人,怎么让现代人对传统园林更了解,更理解,受它感染。所以这是一个方式,我看了一个大师园,我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希望有一个前提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尊重,有遗传的必要性。因为实际上从园林界讲,有一些人会觉得把中国园林批的一无是处,归为消灭的行列,但是大师园没有这样,至少立场上是一致的。只不过采取的方式各有不同。我记得有几个大师园是符号性的,还是有一堆符号在里面,它是用一种新诠释组合,有些不是用符号,是用理念,用新的手段去探索。所以我觉得,园博会呢应该有不同的理念在这儿表达,不见得是一个思想。可能不同的思想在这儿汇聚,会互相刺激,互相提醒,可能在批驳的过程中产生一个新的思想。这可能是存在的价值所在。这是对我大师园粗略的考虑。实际上我觉得大师园呢可能本身我有些东西不太赞同,但是在反驳的过程中我又会觉得有火花出现。这种火花可能不同于我的北京园,也可能不同于他的,所以可能对于我未来的设计有一些启示。

  曹南燕:困惑的东西还是很多,比如我们对中国园林的理解,我们对古园林的理解,我们如何传承?我们怎样继承古典园林?我的老师是罗德文,古园林专家,梁思成的弟子。我从84年从师他,一直跟他做园林。我跟罗老的指导下,我们前段写了一本书,叫《中国名园》,是2006年时候,这本书是我老师的一个心血,所有很多中国古园林的片子都是黑白,很早的。现在在其它书里是找不到的。我们老师说了,南燕你是我唯一的女弟子,咱们接着要把古园林新传,我们现在所做的,包括夏教授做的北京园,还有很多的园林,做的非常好,有古园林元素。我老师的意思,名字叫古园林新传,为什么困惑?我老师去年去世了,所以我非常困惑。原来我想,如果老师在,我保定看一个园林,老师来了看看,说有古园林元素,我心里会很踏实,放到古园林新传里。现在我的大师没了,我们怎么办?这事儿还做不做?你能不能把传统的园林发扬光大,这点我很困惑。还有国外的园林怎么理解?他们对我们园林如何理解,我们对他们园林理解是什么。所以我觉得这都是一种碰撞,文化的碰撞,历史的碰撞,生态的碰撞。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多困惑。但是我们还是要继续做这个事,但是困难大了很多,没有人再给我把关,没人再告诉我,这个事确实有古园林元素,所以困惑的事太多。所以大师怎么理解?有时候确实理解不了。但确实在法国,享利·巴瓦他们做了很多很好的园林,我今年去了趟巴黎,也看了他很多作品,做的确实非常好。但是西方的思想和我们中国的天然合一,和我们的思想有很多距离。但就这个大师园我们必须要做,为什么?要给我们新的启发,我们从第六届园博会增加了大师园。当时我们做了8个,为了这8个,我们和司里边专门给这8个设计师发了创新奖。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提倡,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可能以后会理解,不被认识的东西,可能以后会被认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园林也是这样。我们今天可能不理解,明天可能会理解,我们这一代不理解,我们的孩子可能会理解。所以我想,我们还是要开放性的,还是要做这个事情。

  提问:风景园林在解决雾霾环境方面有什么样的形式,会有怎样的变化?

  曹南燕:刚才我们同学的中心意思是现在雾霾这么厉害,我们风景园林能不能起到作用。我很责任的告诉大家,雾霾不是我们领域的事,雾霾是污染,是环保。什么叫预防?什么叫治疗?园林就是预防,我们可以预防,我们可以放养,我们可以对生态环境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治理还要依靠环保部门。环保是什么?环保就是出现了,才开始治疗。园林绿化是第一位的,是非常重要的。我曾经到国务院汇报工作的时候,国务院的司长局长,如果我们用专业的术语讲什么是园林,什么是环保,他们可能不理解。当时国家对保环非常重视。我为了说我们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我就用医学的角度来告诉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城市园林绿化应该首当其冲被重视。我们的园林绿化会对雾霾,会对沙尘暴,起到预防作用。但真正的治理,还是要依靠环保部门。关于雾霾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汽车尾汽,有的说是整个燃气,现在大家也没有把它定们。北京雾霾非常严重,是不是河北的污染过来了?也不能这么讲。因为北京污染挪到了河北,比如首鞍是不是到了西安?我今天的园林怎么做能够治理这个雾霾?应该努力去做去治理这个雾霾。但是我想告诉这位同学,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园林规划,我们在治理方面可能还要依靠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才能把这个事治理好。我们对起到一些微薄的作用,但起不到重要作用。

  夏成钢:雾霾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至少有几个方面是有共识的。一个是能源结构,我们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化学燃料为主,对雾霾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同时,产业结构。我们的重化产业,包括钢铁,建材,玻璃,电力,省政府前段时间刚刚召开治理这四个方面的会议,这几个方面都是产生粉尘的来源,所谓PM就是飘浮的颗粒物。这些产业都向空中排放颗粒物的行业,所以这业产业太多之后对环境影响是很大的。前边这两项,导致污染物的增加。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以来开矿,包括铁矿,煤矿,我们把地下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很厉害,导致地下水不能够按照过去历史进行水循环,现在开矿时就把水移走了,所以出现了更多地表干燥化。包括异地调水输水。曹司长也说到了,实际上为了保证北京的干净,我们把大量的电力,钢材迁到了河北。像北京建这么多很贵的房子,它的钢铁,玻璃,水泥主体是从河北提供。所以有人说北京的污染是从河北飘过去的,倒不如说北京提前把污染放到河北了。作为首都,河北也有责任保护北京的环境,我们也有义务维护首都的洁净,这不是讲地域之间的对比。我还想说的是,在河北已经缺水的情况下,对水生态已经有所触动,还在不断向北京提供清洁的水源,包括引栾入津,不断向北京、天津输送水。这样我们河北的生态承载能力不断在下降,到了临界点之后,雾霾必然会大规模发生。所以说雾霾的发生原因很多,包括机动化水平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主要原因是不一样的。但是这几条是大家共识的。所以下一步,包括燃煤的质量标准要提高,燃油的标准要提高,包括对有些行业企业进行限定限产,比如河北压产8000万吨钢等等,一系列措施要跟进。作为风景园林行业如何应对?我想简单回答几个方面。一、维护城市通风走廊,如果城市在不断升高过程中,汽流的方向的速度发生变化后,自净能力会下降。要想让城市有足够的自净能力,包括我们这个城市静风频率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证城市的通风廊道。所以从规划的角度上,应该有自然的空间,包括河流,绿地,也包括道路绿地的结合,形成城市的通风廊道。必要的话,可以在主导方向上,设立几条主要的通风廊道。二、城市外围地区,尤其是上游地区,洁净的空间,包括建设大面积郊野绿地,也是风景园林的职责之一。这是从规划层面上。从设计层面上,除了要重视风景园林的视觉之美,必须在乎它的结构。比如用多层混胶的复层结构,对降低尘埃起到作用。目前看,城市的机动力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一般在1.5米,其实我们提倡做到3米以上。这样一个地方的绿地结构才能有一个层次,把噪音、粉尘控制下来。否则的话,扬到空气中去就会更糟糕。所以风景园林在设计上,也还有大量工作可以做。也包括在选择上,比如叶片上对治尘有积极作用的植物,在尘埃比较多的地方我们可以多设计,来阻挡尘埃的肆虐。总之,我们还有一些其它措施,包括增加水体。因为大面积增加绿地以后,空气湿度会变化。所以颗粒物也会下降。你关心城市的未来,实际上我们风景园林师不仅仅关心美丽,我们还关心大家的健康。城市最终是奉献一个健康的空间。

  曹南燕:绿地化首先要解决污染源,如果污染源不解决的话,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提问:园林规划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会先破坏再修复的过程,先把自然的东西破坏掉,再建一个自然的东西。这样是不是一种矛盾?比如我们建一个木屋,要先砍掉树林,再去建这个所谓美好的东西。我们设计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先破坏一个美好,再建立一个美好。

  我们国家的木屋太少了,加拿大的木屋很多。什么样的木材砍伐,砍多少,种植多少,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如果不砍,这个树木对环境也没有好处,比如腐烂变质了。我们用的木材,可以换算成这是多少二氧化碳得吸引多少光合作用,对木材的利用是科学的利用。而不是把你城市里看到的树砍掉去做。我们国家的木资源不足,美国、加拿大在输出木材。

  园林设计先把东西推平,再建设一个东西。表象是这样的,但是地形需要整理。在整理之前,起码从设计的手段,对自然的东西最大化的保护。对这块地区的树木、河流,对自然的水域,在施工过程中也是一种全新的利用的过程。不是完全把它破坏,是利用的提升。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

  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不断调适。我们人对自然有负面作用,也有对自然积极的作用。包括我们对利用自然,也不光是畏惧,我们自然是利用的问题,但这个利用是科学的、合理的。怎样利用,那就是一种学问。我们没有学问,可能不断对自然宣告我们取得的胜利,但最终自然百倍的惩罚我们。所以我觉得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发展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处理这两者关系的过程。比如说在大海里捞鱼,是不是把所有的鱼捞了,就会怎么样?其实是一个合理的补捞量,它没有了没法生长,但是合理的补获,补了一部分还会迅速的繁衍上来。但是如果不捞就会越长越多,最后海里堆积如山。不会的。所以自然里有很多规律,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探寻。一个是绿地优先的规划原则,在城市规划领域,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越来越多的理念被规划界的学者所认同。不用过多考虑自然因素,把路网格就拉上了。这个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现在更多的人已经认同了这个观点,就是必须与自然合作。所以做城市规划的时候会把外围的河流,山川,自然的版块,这些因素通过分析它的气候特点,分析用地的情况,来尽量多的保证城市的自然空间与城市是和谐的。然后,建设用地内的公园建设,绿地建设,可能处理的时候有小的场地,看上去会有推平,整理。这是微观层面的艺术处理手法,它对自然的影响实际上是比较小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可能会呼吸,呼吸出来就有二氧化碳,是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就不要呼吸了?还是要的,否则我们会失掉生命。

  目前风景园林行业到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是因为天与人的事例,我不管说天时地利人和。河北的园林发展更是非常迅速,在刚刚结束的省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增加力量,严格标准,形成体制,这么一个大的发展要求。对我们未来河北风景园林发展会更好。希望大家对河北的发展做出更多努力,也希望在各位大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有更好的发展。

  愿景:

  期待城市、风景园林能够成为我们家里的客厅。

  让我们河北,让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大家更加智慧。

  期待更多精品就在在坐各位的手下诞生。

  让每位都拥有诗心画眼,最终去营造诗情画意。在工作中放弃将就,追求讲究。

  希望学生珍爱大学生活,利用好学习机会,不要贪玩,努力向行业大师靠近。

编辑:zhufei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