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伟达:台湾湿地规划、营造与湿地保育法策略研析

2014-02-10 15:30:00    作者:焦丽婷/整理     来源:中国     浏览次数:

  这个是考量整个海岸线。郑成功围了两个城,当时的史书记载,郑成功船在金门的时候把树坎了,后面金门光秃秃的,先造军舰,后来才到台湾。整个台江面积323平方公里,我们看只有1千公顷,倾斜非常的严重,这里面的数据非常的重要,因为很多渔民在这里养蝌,如果水质不好的话,蝌的品质也不好。

  我们通常把这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相互结合,到2013年的时候,台湾的黑面琵鹭已经有1628只,全世界有两千多只。这个也是妈祖信仰,因为台湾对妈祖是非常尊敬的,这里面有很多海神妈祖的信仰中心。我们定了短中长目标,除了候鸟庇护场所之外,还有形成环境教育园区。台湾环境教育法2011年通过的,环境教育规定政府官员和学校老师,不包括大学教授,每年都要接受4小时环境教育的课程,这个课程可能是听课,有可能现场去看。实施成效非常好,提升环境教育的素养。这是保育的策略,生态人文都进行了结合。

  有一些是核心区,有一些是缓冲区。把整个的防护林做出来,进行生态系统的维护,外围缓冲绿带的维护,进行廊道的修复,进行各种不同的保护区跟管制区景观区的划设。

  目前为止实际上有很多盐滩,但是台湾的盐滩已经不产盐,台湾的盐大部分从澳大利亚进行进口,我们盐滩作为教育和体验之用,让我们的小学生到这边练习一下,当初盐民是如何晒盐的。非常有趣的是,这边是牡蛎壳经过废物利用,作为景观雕塑。这是防风林,我们用时间角度去看,中期愿景进行植栽绿,做盐滩地的绿化。

  北部的案例是要跟文化有关系。这是客家人住的地方,这个湿地也要处理,处理废水。除了处理废水,还有一些文化的展示。台湾有水车的文化,我们进行水车的维护。

  鳌鼓湿地这块本质要做甘蔗田的产区,因为海水上升,造成这个地方的水盐碱化。我们开始造林,分成很多不同的分区,进行当地文化的探究。这里有一些野生保护动物区和缓冲体验区和农民产业区,给物种有一些栖息的空间,让一些游客进行体验的功能。最重要做环境教育,让中小学生有地方可去。

鳌鼓湿地

  这是淡水河流域湿地。台北原来是台北湖,台北起来的时间非常短,大概是清朝康熙年间出来的,这是靠先民的动作,把很多积的水排掉了,台北这个地方湿地特别少。这是淡水河的情形。如果说我们用疏洪道把洪水排出去,做一个都会公园,也有园林公园的效果。

  我们希望让淡水湖这个地方,包括生态,做一个蓝色公路,使一般居民能在这里做一些游憩的 。这是一个带状的湿地,不同的人工湿地有16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之后,让这些水池的水质变得更好。

淡水河流域湿地

淡水河愿景

编辑:jiaoliting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