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心

2012-11-20 08:42:37         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次数:

  当前中国正处在转型期的探索阶段。城市规划领域也在这一历史潮流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这一理念将对中国未来的城市规划产生哪些影响?它如何与我国的制度改革、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

  记者:中国城市规划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您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什么是“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叶裕民:这一说法高度概括了中国城市规划当前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即从以前的物质规划、技术规划转向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

  一个城市“人的需要”首先表现为公共利益的需求。新时期规划要由原来的经济增长导向向公共利益导向转型,把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规划中为各阶层参与并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提供空间载体和路径。特别是要在规划中关注低收入阶层、外来农民工阶层利益上升的通道。

  具体而言,“人的需要”首先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比如人的住房要求。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在城市得到了就业岗位,但居住需求没有得到解决。以物质和技术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增加了工厂用地、商业用地、政府管理用地和当地户籍人口的居住需求用地,而忽视了以农民工群体为代表的流动人口的社会性需要,导致了大量的农村非法建筑问题和城中村问题,也是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无定所的重要原因。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体现在对生活性物质空间和人的生活品质的关注中。在物质规划理念的导向下,以前的规划服从于经济发展需要,较多地关注经济性基础设施,较少关注生活性基础设施,包括教育设施、公共医疗设施、体育设施、文化设施等。大部分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是按照户籍人口数量规划的,没有考虑新增流动人口的需求,由此带来大部分城市生活性基础设施短缺和过度拥挤,降低了居民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的规划要求照顾到城乡全体居民发展的诉求。2007年《城乡规划法》出台,已经将中国规划广泛而普遍地由城市向乡村延伸,但是,总体看来,目前的乡村规划大部分是“微型城市规划”,缺乏根据乡村特点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总体安排,特别是普遍的就乡村论乡村,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框架下去谋求农村现代化,谋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的增加,还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和关注的最大课题。

编辑:dongjing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中规院总规划师建言成都公园城市

  9月27日,2019公园城市建设研讨会在成都举行。14名公园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生态建设等国内外知名专家齐聚成都,共商公园城市的发展。【详细】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在杭州召开

  记者从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水准最高、参与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年度学术盛会,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将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举办。这是继首届年会在杭州举办后,时隔18年再【详细】

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汇报。他指出,【详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