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过去十年中的中国当代景观设计探索

2008-11-19 21:10:55    作者:孔祥伟     来源:《景观设计学》     浏览次数:

  4.3.2 人性化的释放

  人性化的释放表现为反精英与平民化观念的建立,以及人性场所的设计。它批判的是寻常空间的政治化和纪念化。“反精英”主张表现为“平常景观”③和“方言景观”④,所谓的平常景观,就是运用寻常的材料建立寻常的空间场所,这些寻常的元素来源于民间生活的空间,拒绝展示性,突出实用性和平常性。而方言景观则试图保留地域文脉的多样性,就像保留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形式一样。

  对平民化的关注源自普遍的城市开放空间从纪念性向实用性的转向。刘晓都、孟岩、王辉在《景观设计是意识形态的表述》一文中谈到都市实践的“都市填空”计划的目标之一是针对当代城市政治空间,如何用景观设计的手段使之平民化。俞孔坚等所著的《人民广场(都江堰广场案例)》一书解读了景观设计如何使城市广场成为市民寻常生活的参与空间。

  对人性化的关注还表现为人性场所的设计,这依赖大量的调查、分析以及经验,表现为在空间尺度与结构的把握,场地色彩、微气候的营造,以及行走、逗留空间的设计,还包括不同人群的偏好和针对弱势人群的关照,及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等等,马特?斯鲁格先生在多篇文章中批评了中国的盲道设计,并警示如果盲人依赖于中国的盲道系统,有可能失去生命。

  4.3.3 当代艺术的介入

  “当代艺术”无固定形态,不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当代艺术创作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并反映当代问题的行为,当代艺术的创作以不拘泥于特定的艺术创作群体,同时也存在于设计师的实践过程,也即当代艺术介入空间的过程。对景观设计而言,当代艺术承载了文化的附加和意义的表达,这与以理性为主导的现代主义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别,所以说,当代艺术介入到景观设计当中,是当代景观设计实践回应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手段。当代艺术介入到景观设计中的同时,介入到了日常生活,体现了当代艺术生活化的特点。

  当代艺术介入到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改变了单一的中国园林美学的古典范式,同时又在当代景观设计吸收现代主义运动营养的同时,以后现代主义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为表达要义,这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具有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度。

  4.3.4 新价值观主导下的审美转向

  审美以较高形式反作用于实践过程,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在颠覆和离弃传统美学的同时,在语言形式和建构的层面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营养,同时当代艺术的介入又增加了其丰富性,而当代景观美学的最大转变源于价值观的转变。生态学的崛起和人性化的释放导致传统的带有精英式和永恒性的美学形式发生转向,通常,美是通过大量的重复与提炼的过程,最终使事物熟悉化和舒适化而获得的,它依赖于比例、色彩和语言之间的高度协调,和谐、稳定及平衡是其要义,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精致”也是美的重要特征。

  但新价值体系的建立导致了美学的转向,其背后涌动着的是自然规律控制下的生态美,以及生态危机。生态美被当代景观设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能是杂乱的、无序的,但是具有生命力的。野草之美是被符号化了的当代景观美学转向的一个重要特征。

  景观美学在生态伦理语境中的极端是伦理化美学的产生,一种被基朗与蒂伯雷克称作伦理化的美学,要求重新思考并设置设计的次序,认为美的产生次序来自于内而不是外。设计先要探寻创立某一事物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美学联系的深层内部结构,再利用这种美学去赋予事物以形式。伦理化美学的形成依赖于从景观建筑的最深层到最表层来进行的彻底塑造。

编辑:royal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