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受灾文物修复 任重道远

2008-06-02 17:17:20    作者:曹俊杰 赵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浏览次数:
  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看来,抢救之后,面临更困难的可能还是文物的修复。“文物这块,陶器、青铜器如果破损面积不大的话,还可以粘贴上。古建筑如果完全塌了,就根本没法修复。而保护性修复则需要翔实的档案资料。”

  “这可能是建国以来文物在自然灾害中受损最严重的一次。”作为一个老文物工作者,四川考古研究所所长高大伦对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痛心疾首。地震后这些天来,他亲眼看到30多米高的明清两代建造的六方塔顿然变成1米高的废墟,还目睹了平武报恩寺、白鹿书院、都江堰二王庙的断壁残垣。这些天,四川文物保护史是黑色的。

  抢救文物正在行动

  此次受灾地区是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集中地区,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大足石刻、兵马俑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卧龙、九寨沟、黄龙等自然保护区,更荟萃着藏、羌、回等独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

  不过,与拯救生命一样可歌可泣的是文物单位灾难现场拯救文物的行动,从地震发生后就不曾停歇。“地震时,北川文管所的职工刚跑出来,甚至没有顾及到家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抢救文物。毕竟,文物和人的生命一样,是不可再复原的。”高大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地震当天,都江堰市文物局内地动山摇、瓦砾横飞,但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抢救了6箱文物,共575件字画,其中包括张大千的《墨荷》、徐悲鸿的《奔马》。受震严重的地方,四川文管所的员工第一时间对古建筑歪斜部分进行临时加固,并设立警戒线保护文物现场。平武报恩寺等地开始临时加固,而在倒塌的文物现场14日就已经提出设立警戒线,包括绵阳市汉平阳府君阙、安县文君阁。

  高大伦估计此次地震至少是当地2000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绵阳市汉平阳府君阙中有一座汉塔,矗立了2000年之久,然而这一次也被震开裂,身姿扭曲,摇摇欲坠,一些明代、清代的塔,本来有30多米高,最后只剩下1米高的废墟。屹立千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古建筑群已全部倒塌。

  “我们现在在做三方面的工作:尽快调查文物毁损情况、保护文物毁损现场、保留与搜集更多的灾区文物信息和资料。这些将为以后的文物修复工作打好基础。”高大伦说道。

  而在5月12日地震当天晚上,国家文物局向全国印发《关于做好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并从13日开始每日进行文物方面的震情通报。国家文物局局长、副局长亲自带专家组去地震现场调研。

  在国家文物局专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看来,抢救之后,面临更困难的可能还是文物的修复。“文物这块,陶器、青铜器如果破损面积不大的话,还可以粘贴上,使其作为完整的文物。但瓷器和玻璃器皿,就很难修复。尤其是玻璃器皿,摔在地上就成为粉末,根本没法进行修复,这是受损文物中最难修复的。古建筑如果完全塌了,就根本没法修复。而保护性修复则需要翔实的档案资料。”徐苹芳分析道。

  对于修复的难度,徐苹芳举了北京正阳门箭楼修复的例子。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箭楼严重受损,此后短短30年的时间,就分别在1977年、1989年和2005年经历3次大修。

  “按照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叫'修旧如旧'。如果是完全毁损,一般情况下基本不修复。即便重建,也需要大量的文物依据,根据现场情况。比如这次地震,四川大量古建筑和文物受损,有墙体开裂、歪斜、垮了部分、彻底垮塌几种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高大伦说道。

  让高大伦稍微松口气的是,灾区大多数文物资料还保存完好,对以后文物修复工作意义重大。四川考古研究所作为四川文物资料中心,保留了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有关四川省的全部资料。编纂过《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分册》,在前几年四川启动的“四川古建筑大系”调研中,把不可移动的文物分成了十类,比如《四川文庙》一书,就保留下一些资料,包括影像的。在两年前,四川考古研究所与平武县文管所共同编纂了一本书《平武报恩寺》,正好可以为报恩寺日后修复提供宝贵资料。

  “文物修复可能会要很长时间。不过,如此规模的文物全面修复,仅靠四川的人力、财力,很难做到,也希望全国的同行帮助和支持。”他说。

  文物防灾水准亟待提高

  这次地震也让文物工作者高大伦和他的同事们吸取了很多教训。即便是“修旧如旧”之后,如何提高文物的防灾水准,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由于四川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所以当地文管部分长期以来都难以做文物的保护规划,一旦灾难来临,就显得十分被动。

  “首先是建筑本身。就我所知,14日时,北川县城基本垮了,但北川博物馆当时还没有垮。因为北川博物馆设计时防的是9级地震。今后,博物馆、文管所建筑和学校一样,应该成为当地最坚固的建筑。”高大伦说道。

  而据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唐光孝介绍,2007年刚刚建立了绵阳博物馆中心库房,这是一个半地下状态的文物储藏仓库,面积1800平方米。在建筑设计结构上,它充分考虑了环境的多种因素,实现了抗震、防火、防潮等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根据文物类别分了金属器区域、陶瓷器区域、玉石器区域和有机质区域等。共集中储存了绵阳市珍贵的一、二、三等文物,共5200余件。

  5月14日上午,绵阳市文物管理局主要领导带领相关人员对绵阳博物馆中心库房进行了震后文物受损情况的初步检查和拍照记录,发现中心库房保存文物基本完好。存放在囊匣中的绵阳博物馆馆藏文物和各区县代管珍贵文物完好无损;存放在木质文物柜和铁质密集柜内的文物基本完好;漆木器脱水浸泡池和脱水池没有出现开裂,浸泡在其中正进行脱水加固的饱水漆木器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唐光孝称,由此这些珍贵文物躲过了一劫。

  高大伦还发现,这次地震中,摆放在架柜没有封闭的文物,损失就比较严重;而摆放在封闭架柜中的文物,损失则轻得多。此外,在摆放文物的库房和陈列室这块,应该更加注意文物的稳固性质。更保险一点的是珍贵文物还是需要匣盒保护,文物架柜也不能太高,库房的墙壁至少也应该是支撑墙。

  徐苹芳则觉得日本对文物的地震防范措施值得学习。“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他们的文物大多都是用底座固定在柜子上,即使柜子倒下来,文物也会没有事。而日本的博物馆抗震级别也非常高,通常地震时人们也会往这些防震系数高的公共建筑中躲避。”

  事实上,日本在文物防震中不仅使用微晶蜡固定,还在文物展柜内安装隔震台减震,甚至是使用电磁铁固定陈列柜。其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是使用微晶蜡固定,尤其是在瓷器、玉器陈列柜内的防震,这样可有效避免陈列状态中文物均存在倾覆或滑移安全的隐患。

编辑:songgaofeng

凡注明“ ”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Baidu
map